第一篇:管理学发展及其方法论问题
文章标题:管理学发展及其方法论问题
一、引言
谈到中国式管理,人们就会联想到易经、孔子、道、仁义等,甚至有学者把中国式管理分四类:由儒家思想及于现代管理;从《孙子兵法》演绎出的经营谋略;中国帝王学与企业管理;禅宗与管理人员个人修炼。但无论哪一类、哪一种管理思想,无不涉及中国传统的政治思想,无不出自于古代中国的政府
管理社会的思想。而且,如果说到真正具有“企业”意义的组织,最早也不过是近代史上外国人在中国投资开设的工厂或企业,而在传统思想的组成部分里,对于“组织”的概念除了“家”便是“国”了。因此,中国的管理思想脱离不了政府管理社会的窠臼,其思维结构、思维模式必然也带有这种痕迹。
另外,雷原先生指出,“研究中国式管理必须从研究中国文化开始,只有抓住中国文化所揭示的最深层次的理念、价值观,才能真正了解中国人。”而且他认为,要真正了解、把握中国文化,就必须了解农耕文明的特点。了解这种农耕文明为什么会导致独特的、不同于西方的管理思维结构、思维模式?
还有学者研究得出观点认为,中国人的某些思维结构的特点不利于大规模组织的生产。包括《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作者——韦伯,也认为西方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新教伦理,而中国却缺乏这种宗教背景作为发展的动力。还有日裔美国学者福山在《信任:社会美德与创造经济繁荣》中讲到,中国的信任关系是建立在血缘关系上的,因此在超越家庭以外的大型企业中,是一种低信任度的文化,缺乏量化思维,不善团队合作等等,那么中国企业的前途何在?这种单向度地批判中国文化传统的做法,对中国式管理是一种悲观的论调,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没有深究中国式管理的内在思维结构和思维模式。
因此,对中国式管理模式的讨论,必须从其内在的思维结构、思维模式之特征开始,因为这些是构成中国式管理的主要内容,也是其存在的最大理由。
二、集权式管理的思维结构和模式
由此,我们将开始来探讨农耕文明下的思维方式的特点,首先,民族生存的自然环境的因素。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获取生产、生活资料的基础,然而,每个民族的自然环境和生存条件是极不相同的。尤其在生产力发展处于程度较低的阶段,人们对大自然的依赖性很大,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自然环境的不同自然使一些民族的地理、气候条件适宜于从事农业,而另一些则适宜于从事商业、贸易。这样,各民族在不同的环境下创造着各自不同的生活方式,同时也就形成了各自的文化体系。有的民族具有封闭性,而有的民族则具有开放性,如我国的传统文化相对而言就具有封闭性的特点。
其次,不同的经济生产方式和经济形态对一个民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极大的影响,而中国长期处于小农自然经济的形态,这种形式是以自给自足为经济特征的。因此长期以来我们形成的是重农轻商的传统,因为只有农业可以循环生产,只有农业是可持续性的恒产,而有恒产才有恒心,社会才有稳定。虽然也有商品交换的存在,但是由于传统的政治上的重农抑商,商品经济在很长的时期都受到压抑。因此在自然经济成长下的农业文化,有一种求稳定的心理和观念,这是统治者制定政策的出发点,也是政府管理社会的价值取向。
再次,不同的社会政治生活结构,决定了不同的政治文化体系。在我国古代,奠基于以小农为基础的自然经济,在政治上形成了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同时,血缘关系长期影响着我国社会,在我国的政治文化中长期保留了专制思想和家族观念,人们对君权的认同,清官思想的保留,家长作风的存在,都是其表现。所以,不同的政治生活结构,就创造不同的政治文化环境,培植不同的政治情感和政治心态,形成不同的政治观念,也就造成不同的政治文化。从政治文明的角度来看,这种政治文化确实与现代政治文明所强调的民主、独立、自由等格格不入,但从另一方面看,在这种政治文化影响下的政府管理思想,在大到国家,小到家庭的组织管理中维持了那么长的历史,这在某种程度上说,这种管理是非常成功的,其合理的内核不应该被忽略。
农业社会的生产方式还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人的构成理论,在农耕社会中,人们要取得理想的收成,必须具备有关天气、播种以及收获贮藏等方面的丰富知识,而在古代以父系家庭或家族为基本生产单位的情况下,此类知识往往靠家族内部的代相传承。因此祖先不仅具有血缘传递的属性,还兼有农耕社会的经验传递这一属性。滋生于农业社会的孝道理论于是就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孝养,二是继志述事。
《礼记·中庸》:“夫孝者(请帮助宣传好范文 网:WWw.),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也。”
实际上,有关于“人”的原初观念,就是农业社会中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的结合体,也就是说,人的构成与天地父母是分不开的,人既是天地的造物,又是父母的造物,于是人便成了天地二元和父母二元的结合体。这种自然及
第二篇:管理学方法论
课堂作业:
练习一:构建理论与形成假设
研究“为什么有些公司的信息系统比其他公司更好?”这一问题
(1)提出与此研究问题有关的概念
信息系统,企业信息系统,构建信息系统的目的,信息系统的覆盖范围,信息系统的实施条件,信息系统管理模式
(2)提出有关的假设
假设1:有些公司的信息系统构建目的比其他公司更明确。
假设2:有些公司的信息系统覆盖范围比其他公司更广泛。
假设3:有些公司信息系统实施的条件比其他公司更有利。
假设4:有些公司信息系统的管理模式比其他公司更先进。
练习二:概念性操作
为下列每个企业管理中常用的概念提供两个以上不同的操作变量。
员工士气,组织氛围,组织文化,领导,激励,商业伦理,生产效率,竞争力,民主,独断
1、员工士气
(1)员工的需求:人的行动往往是由于有需求才进行的,企业只有满足了员工的需求,才能够要求员工行动,提高员工的士气。
(2)良好的工作环境: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有利于提高员工的士气。
(3)认可和赞美:人的天性是喜欢得到别人的认可与赞美,员工的微小进步,我们应该及时给予真诚的认可与赞美,会提高员工的士气。
2、组织氛围
(1)明确分工:要从制度层面确定各个部门、工作岗位之间的明确分工。部门之间、岗位之间的合作是否顺利是组织氛围好坏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志,明确的分工才能有良好的合作。
(2)企业文化建设:提高员工的工作激情,营造一个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激励、相互关心的组织氛围,从而稳定工作情绪、激发工作热情,形成一个共同的工作价值观,进而产生合力,达成组织目标。
(3)领导者:卓越领导者及其领导艺术的发挥也影响着组织氛围。
3、组织文化
(1) ……此处隐藏4473个字……>
组织将在更大的范围内谋求整体而不是局部的利益人类只拥有一个地球,21世纪的人们将更多地体会世界的渺小、地球的可爱,人们将更多地超越自己的国界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此意义上,人类是一个整体,他们将没有国界,人类的经济行为将从全球的长远角度来考察。如果说20世纪的那些跨国公司在跨国经营时还仅仅从比较利益、突破市场壁垒、谋求更大利益的角度出发,那么21世纪的跨国企业也许应为全球经济的发展、人类福利的增长而设想,这是否是天方夜谭?
组织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发展是硬道理,21世纪也要发展。然而20世纪的人们在发展时竭泽而渔,使资源枯竭、生态环境恶化、物种减少、气候反常等等,这一切给21世纪的发展带来困难,人们不禁要大声地问:人类社会还能持续发展吗?21世纪应该回答这个问题,作为支撑这个社会经济支柱的企业也应有自己的答案。企业首要的是生存,就像人类一样,然后才能有发展。21世纪中企业应以什么方式发展,才能与可持续发展的命题相一致,这应该是未来管理学研究的首要问题。
在此,以商业企业为例说明管理学的重要性。
(1) 联想集团总裁柳传志有句众所周知的名言:“办公室就是办人。人才是利润的最高商品,能够经营好人才的企业才是最终的赢家。”现代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从这个角度来说,人才是企业之本,经营企业就是经营人,一个能用好人的企业,才称得上是成功的企业。但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任何人都有其长处,也必然有其短处。长处固然值得发扬,而能从短处中挖掘出长处,由山用人之长发展到善用人之短,使用人艺术的精华所在。世界上没有尽善尽美的人,随着条件的变化,人的短处也可能变为长处,其长处也可能变为短处,因此在用人问题上不能机械行事,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而管理者的职务中正有一项是处理好用人问题。
(2) 质量是产品的灵魂,企业的生命,质量已成为现代企业成败的关键,一个没有质量意识,不想市场提供优质商品的企业是没有竞争力可言的。企业想要在竞争中站稳脚跟,并赢得长久的发展,除了接受全面质量管理外,别无选择。质量管
理的目的便是为了保证质量,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3) “沟通”已经成为当今最流行,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在工作中,上下级,同时间有效沟通已变得非常重要。松下幸之助关于管理有句名言“企业管理过去式沟通,现在是沟通,未来还是沟通。”管理与沟通密不可分,沟通渗透于管理的各个方面,只有将沟通贯穿于企业管理的始终,才能让企业在成功的道路上稳行。
沟通的管理意义是显而易见的,如同激励员工的每一个因素都必须与沟通结合起来,企业发展的整个过程也必须靠沟通。正如沃尔玛公司总裁所说:“沟通是管理的浓缩。”而管理者的最基本能力即为有效沟通。
(4)美国著名管理学家赫伯特.西蒙指出:“决策是管理的心脏,管理是由一系列决策组成的,管理就是决策。”而决策的正确与否决定了企业的成功与否,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任何一家企业的成功,都是决策的成功,任何一家企业的失败,都是决策的失败。决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信息的投入和产生的过程,决策离不开信息,善于捕捉,利用有价值的信息是成功的前提。在商业竞争中,对市场信息尤其是市场关键信息的把握的速度与准确性,对竞争的成败有着特殊的意义,成功的管理者对关键信息的把握往往有出色表现,他们往往能站在全局的高度,宏观把握,微观处理,决策果断及时。
(5)授权的成功与否从大方面讲,决定着企业的兴衰成败;从小方面讲,形象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授权必不可少,势在必行。知名国际战略管理顾问林正大说:“通俗地讲,授权就像放风筝,部署能力弱线就要收一收,部署能力强了就要放一放。”一个高超的管理者就是一名放风筝的高手。手下的人才就是一只只可以放飞的风筝,他们的特点不同,但管理者要把他们一个个放飞天空,但无论他们飞的多高,管理者手中总有一根坚韧的线,一切都在他的掌控之中。一个称职的管理者应该是放风筝的高手,而不是扎风筝的工匠。
管理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原则,制度和程序,就是明确,有效的授权。
(6)企业管理的一个根本任务,就是不断降低成本。美国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在《新现实》一书中对成本有一句非常精辟的话,他说:“在企业的内部,只有成本。”加强成本控制与管理,树立全方面的成本意识,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是企业最紧迫最核心的问题之一。降低成本需要靠管理者从内部抓起,建立起严格的成本监控系统,加大考核力度,通过这种切实有效的具体措施,从能源,劳效,采购等各个方面开源节流,严格控制成本。
成本是企业市场竞争成败和能否取得经济效益的关键,是企业提高竞争能力的核心所在。因此,要继续推行目标成本管理,全面实施成本控制,将成本控制从“事后控制”转向“现场控制”和“事前控制”。企业只有维持和控制经营成本,才能在竞争中取胜,并在变化不定的外在市场上赢利和生存。
(7)企业经常面对的都是看似琐碎,简单的事情,却最容易忽略,最容易错漏百出。其实,无论在企业也好,个人也好,无论有怎样辉煌的目标,但如果在每一个环节连接上,每一个细节处理上不能够做到位,目标就会被搁浅,而导致之中的失败。“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在细节上较量是管理上的高级要求。
(8)如今“危机管理”这一管理新理念已成为“时尚”,危机意识是管理者最应该具有的。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每个企业都具有某个危机时刻,此时就需要管理者力挽狂澜,果断采取措施,英明决策。
四.总结
其实不单单是在商业企业中,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都可以见到管理学的身影。 管理在本质上是一种实践活动。而我们现在的社会发展,经济发展,企业竞争等重要
方面都需要管理学的支持,所以在未来的日子中管理学也势必会占据更为重要的地位。
第五篇:管理学研究方法论-第3次作业
第三次阅读材料及作业要求
一、阅读材料
1、阅读著名管理学家弗鲁姆《期望理论的起源》。
2、阅读著名管理学家奥尔德姆等《工作特性理论是如何形成的?》。
3、阅读rugman&cruz的《the double diamond model of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the canadian experience》。
二、作业要求
1、请谈谈弗鲁姆《期望理论的起源》对理论构建的启发。
2、请谈谈奥尔德姆等《工作特性理论是如何形成的?》对理论构建的启发。
3、请分析rugman&cruz(1993)《the double diamond model of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the canadian experience》的理论构建方法。
三、其他要求
1、每位同学要独立完成,不能互相抄袭。
2、请在3月27日之前完成,并以永久文件形式准时发到群共享。
3、请在3月28日上课进行提问和讨论。
文档为doc格式